百年前南通地区的育婴堂
育婴堂作为专门收养弃婴的慈善机构,在清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影响深远。南通地区也不例外。
张謇创办南通新育婴堂
从事公益慈善,是张謇造福乡梓的重要方面。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通州知州荆如棠、郡人刘士宏等在州治西北建育婴堂及乳房等百余间。嘉庆十七年(1812年)知州唐仲冕增建乳房17间。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州梁悦馨在城隍庙内设保婴局。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謇与其三哥张詧等人择唐家闸渔池港北侧隙地建新堂,耗时两年,于光绪三十二年建成,占地24亩,是当时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育婴堂,建筑皆系新式洋房,采光透风,清洁明亮,内设幼稚班和初级小学堂。婴幼儿达到一定年龄即可入幼稚班和初级小学堂读书,这在全国尚属少有。
拥有可观田产的如皋育婴堂
据如皋周思璋老先生撰文《解放前如城的社会慈善机构》(原文载《如皋文史(六)》,政协江苏省如皋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所载:如皋育婴堂创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邑绅范端等创办。初设在北门露香园。乾隆十一年(1746年)迁学宫东南。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王凤翥将育婴堂迁至武定桥西南之崇正书院原址。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扬州筹士绅岑绍周增建屋宇十四间,开砖井一口。同治三年(1864年)徽州籍程王氏捐款购买堂东侧部分屋宇,改建成宿舍十三间,厨房五间。同治十一年(1872年)程王氏又捐送其购买的堂东侧原吴姓住宅,改建为宿舍八间,厨房一间。光绪年间,因婴儿增加,宿舍不够,典进高家巷东首李姓住宅一所,称为“外堂”(其址解放后为如皋油厂)。如皋育婴堂拥有可观的田产,这些田产均来自富户及小康之家的逐年捐增。至清朝末年,共有民田(可种植粮棉的田)、灶田(晒盐田,主要位于今如东县境内)二千二百四十五亩九分,每年收租银四百二十九两八钱三分,麦稻三百八十三石(时每石约六十五公斤),钱五千文;沙田(江边新涨的土地)一千七百七十三亩五分六厘,每年收租稻谷四百一十九石,米四百八十二点五石,黄豆八十七点七石;市房十八间,年收房租银二十七点六两。这些收入,用于婴儿饮食、衣服、管理人员和奶妈的工资。咸丰以前,育婴堂收养婴儿160余名。堂内奶妈18名,每人月工资一千一百文。同治年间,屋宇增多,规模扩大,并下设若干“接婴堂”,婴儿增至1300余名(含“接婴堂”接转婴儿)。堂内奶妈50余名,每人月工资一千六百文,外加三斗大米;农村奶妈领回家哺养,每个婴儿月给钱四百文,如细心照料,另加赏钱一百文。民国初年,因物价上涨,币制改革,奶妈工资亦随之上调。
民国年间供养200余口婴儿的掘港育婴堂
旧时掘港属如皋县管辖。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掘港场人冯辰、郭宗义、章文彩等创办掘港场育婴堂。清同治七年(1868年),大使王汝金重建育婴堂,堂址设在西街二贤祠东侧,后迁火星庙,隶属掘港救济院。收养婴儿80余名。董事郭铭、王瑞邦、李锡奎、叶大纯、管大椿、王学翰、马承祺等人广劝殷实富商捐资,收育额数之外,各董事还各自认育数名至10余名不等的婴儿。并由蔡焱荧驻堂经理账目、查察婴孩、散给孩衣、药品,颇见成效。民国年间婴孩200余口,大使王斥俸260两置买何家环民田2.21公顷(此处1公顷系为100亩)以充经费。抗战时期,掘港育婴堂停办。
名噪泰州东乡的曲塘、海安育婴堂
旧时曲塘、海安属泰州管辖。曲塘育婴堂创办于民国14年(1925年),创办人系曲塘绅士王葆芝,每年约收养孤婴150余名,并设坐堂医生,经费来自地方士绅及同业公所捐助。抗战时期停办。清光绪年间,海安士绅夏竹安募得善款在东大街湾子口青云巷内办起“接婴堂”,主要将送来的婴儿转送至如皋育婴堂抚养,前后约十年时间。后由地方大士绅李勖初接管,于原址改造成育婴堂,并筹集资金,扩建屋宇,委派专人管理,实行就地抚养。堂内设奶妈、保育员若干人,喂养婴儿至成人。若有前来抱养者,先定下规约,确保婴儿一切合法之权利。育婴堂在办理的数十年间,得到地方富户的支持,加之城西三里闸过闸费收入的补贴,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养活了不少贫孤婴儿。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故人们为了纪念地方士绅的善举,将海安青云巷改称为“育婴堂巷”。(海安市慈善总会 程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