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慈善典型 > 爱心企业 >

“达则兼济天下”--南通四建乐善好施获评南通文明百佳

 “达则兼济天下”--南通四建乐善好施获评南通文明百佳“慈善之星”

   3月28日,南通市首届“文明百佳德耀江海”暨37次文明新风典型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活动揭晓了见义勇为、慈善、敬业奉献、医德、诚实守信等十大领域的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获评文明百佳“慈善之星”称号。

  提起南通四建,熟悉她的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点赞。作为国家建筑特级资质企业,其先后获国家鲁班奖22项,其它省级以上荣誉400多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工程建设社会信用AAA级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称号,是中国建筑领域旗帜性标杆企业。

  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南通四建不忘回馈社会,肩负起社会公共责任,始终把捐赠教育事业、慈善事业作为应尽的社会公德,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慈善活动。2008年向通州区慈善基金会协议认捐一千万元,从那年开始,每年捐款到账50万元,从未间断。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热心慈善公益事业。曾捐赠200多万元用于助老事业;资助平潮镇团圆村5万元;与通州中学合作,捐资25万元,帮助贫困学子;与区总工会携手帮助特困职工,捐赠83万元;与区妇联一起开展蓓蕾行动,资助十总小学10多万元。此外,企业还把慈善贯穿到自身发展当中,建立了帮困基金。近3年来企业内部共募集善款150万元,用于补助困难职工,累计受惠职工126人次,发放救济金和慰问金达37.6万元。建立健全职工互助会。公司每年投入30万元用于对生大病的困难职工给予补助。多年来,南通四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先后受到省红十字会、南通市送温暖领导小组、通州区慈善基金会、通州区红十字会表彰,2008年荣获南通市慈善捐赠先进单位,2009年被南通市五部委评为和谐企业,2011年荣获江苏省政府最具爱心慈善捐赠单位。

  作为这家知名企业的掌舵人,公司董事长耿裕华也将慈善事业作为自己走向理性和成熟的标志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当中。每逢重大社会事件发生,他都带头组织捐款捐物。2013年雅安地震,他个人带头捐款1万元,并号召全公司上下共捐款91万元支援灾区抗震救灾。从1998年开始,他资助十总老家两名家庭困难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多年行善,也为耿裕华带来诸多荣誉,曾被南通市送温暖领导小组评为2007-2008年度先进个人。

  谈起做慈善的初衷,耿裕华推心置腹地告诉记者,自己的老家在十总农村,家里兄弟姐妹五个,小时候家里很穷,那时候物资匮乏,生活很艰苦,吃不饱肚子,每顿吃完了,用舌头舔,用手指刮,把挂在碗边上的面食吃得光光的,不舍得浪费一星半点粮食。所以现在对困难人群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他说:“做慈善并不是某些人对部分人的恩赐,而是出于文明的传承,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不能侵犯也不能侮辱,不能给那些受捐助的人留下心理的阴影。”耿裕华表示,做慈善并不是为了让人家感激你,而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因为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慈善可以成为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和助力器。

  提起做慈善,耿裕华告诉记者有两件事对他触动很深。那是在2013年,集团上海分公司员工陈俊和北京分公司童建设一个患重病一个工伤,亟需进行输血治疗,在没有任何人发动的情况下,有上百名公司员工自发到当地医院排队献血。“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很感动,很温暖,我认为,做慈善就是社会上爱的接力赛,是一种爱的传承。”

  耿裕华从一名瓦工成长为一名现代企业家,一路走来,他深切地感悟到,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尤其是当代,企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家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企业办好,创造企业最佳效益,让全体员工有获得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进而共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企业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是时代给了我们机会,造就了企业家。企业家应当自觉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回馈社会。财富本身就是属于社会的,财富可以创造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慈善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财富用于慈善并不是施舍,而是要让人保持尊严,人格平等,形成美好的人文环境。

  耿裕华说:“希望把人类这种天生的爱的种子,或者说是恻隐之心,人与生俱来的善良的本能的东西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做慈善的最终目的。我和公司将坚持不懈地投身慈善事业。”

扫二维码关注服务号 扫二维码捐赠爱心款 扫二维码关注订阅号